官方APP
首页 > 通知公告 > 行业资讯

[2016-07-15]

抗洪抢险直播中新闻主持人的人文关怀

      今年,南方地区的连续数月的强降雨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1998年的重大洪灾是否会再现?引发全国瞩目。而这一次,在灾难面前,被叫衰的传统媒体记者,又一次奔赴前线了。

      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13日,今年以来全国已有28省(区、市)1508个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6074万人,因灾死亡237人、失踪93人,倒塌房屋14.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469亿元。严峻的汛情让人担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曾经出现过两次特大型洪涝灾害,而1998年出现的洪涝重灾中,解放军官兵的救灾义举,那一道道“人肉堤坝”变成了不可磨灭的画面,印在了当时人们的脑海深处。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群“逆行者”,他们也在防洪一线,隐藏在千万人的关注视线之外,用汗水和赤诚之心记录下最真实的灾况和故事。

      他们,就是新闻记者。

      虽然在这个自媒体群雄逐利,纸媒持续式微的时代,标榜“新闻理想”总有点儿格格不入,但实际上,真正的新闻从业者从来都不是在电脑敲敲键盘如此简单。他们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肩负社会责任,记录时代印记,监督政府工作,协调社会力量,安定社会情绪,在舆论监管与职责使命的夹缝中,艰难完成“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公器作用。    

      在当今,肯定人,尊重人,关怀人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并逐渐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媒体进步的重要标志。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陨落,属于电视的璀璨光芒也在消退,但是那些积淀在厚厚的专业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那些印在媒体从业者内心深处的神圣操守,却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褪色变质。自然灾害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持人应该十分重视人文关怀,从观众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救灾、灾后重建的角度出发,注重对于受众的陪伴性,恰切运用语言,将饱含人情味的直播带给受众。

      一 、自然灾害电视新闻直播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电视新闻直播是在自然灾害影响期间所进行的特别直播。如今,依靠对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直播的时间起点已经大大提前,直播的时间也大大延长,对于抢险救灾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灾害新闻直播离不开主持人,主持人在直播期间始终陪伴着受众,饱含人文关怀的节目主持对抢险救灾和疏导受众情绪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是救援的需要

      抢险的部门是具体的,但是险情和需求又是多元的,受灾地区往往道路不通,通讯不畅,这就需要突发事件新闻直播的主持人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从信息的层面及受众之所急。从前在抢险救灾当中,人们注重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而需求的细节往往被忽略。例如在汶川地震救援中人们更注重食物、水,对于袜子、卫生用品等切实需要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灾区一些地方出现了衣物饱和,而卫生用品奇缺的尴尬。饱含人文关怀,实打实地从受众需要出发够帮助主持人打开思维的维度,更好的梳理传播信息点。

      人文关怀代表媒体温度和形象

      在自然灾害电视新闻直播中,主持人语言和副语言的传播往往被受众看作是节目、所在媒体机构,甚至是政府的态度。主持人的言行,“都应该是为完成媒介要传播的内容,为实现信息的最优化到达而作为”。直播的紧张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主持人具备优秀的串联和短评能力,而这些发挥是即兴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主持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素质,拥有个人价值观的印记。饱含人文关怀的主持能够彰显主流价值观,使受众体会到直播节目的温度,同时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

      二、主持人容易碰到的人文关怀误区

      

      不敏感或过分敏感

      抢险救灾属于关系人生命的重大项目活动。有些主持人并没有把自己放在救灾整体当中,把自己当做重要干系人,还是用播报式甚至是朗诵式的方式在主持节目,把特别直播当成日常直播播报,话语方式单一,遣词造句生硬,完成任务了事,毫无真情实感,给受众铁石心肠的感觉,没有人情味。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情实感,是恰如其分,特别需要适度。“太有人情味”也有悖于人文关怀。其主要形态就是过分敏感,形象动作紧绷,有声语言怜悯语气过多,语速过快或过慢,节奏起伏过大,对眼泪控制不当。

      语言或表达方式不当

      直播中,主持人连线当中会直接对话受灾群众,某些主持人过多地让当事人回忆灾害发生时和失去亲人的经历,甚至在当事人精神崩溃、泪流满面的时候不及时给予安慰,这些都是加重当事人的心理创伤的表现。在日本3·11地震海啸期间日本某电视台记者就把将话筒对准地震幸存儿童,问:地震的时候害怕吗?这样的提问“被批评为容易唤起并加强儿童对地震的记忆”。

      三、怎样做到人文关怀

      

      直播前充分准备

      主持人“永远不能认为自己明白、自己懂了,传播出去以后,受者就肯定能明白,肯定能听懂。必须以受者能否明白、能否听懂为出发点,时时处处为受者着想,真正把受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现场直播之前,对于已经准备好的稿件,主持人要根据稿件性质的不同,做好备稿,要注意对稿件的修改。例如地震直播中要把震级和烈度解释清楚,把来源于纸媒和网络媒体的书面语言转变成观众挺起来通俗易懂的“人话”,组织一些防灾自救的小知识和便捷方法应对直播中因为信号不畅可能出现的“天窗”。

      直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传播的内容和对象把握有声语言的技巧。直播主持人绝大多数可以良好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技巧,但是往往因为基调出问题而无法恰当对技巧进行动员。基调的把控说到底是由内容和对象所决定的。对于所有观众播发国家和地方的抢险救灾的指示命令和最新的灾情信息,基调应该是是坚定有力的。对于前方记者、抢险人员的连线提问对话内容应该清楚简要。对于灾区受灾群众的连线应该语气应该和缓,饱含发自心底的关心和鼓励,但切莫怜悯。对于热心观众和爱心人士的基调应该是感谢和鼓动。对于抢险救灾人员的基调应该是鼓励和关心。 

      改造稿件。因为新闻事件的突发性、时间紧迫,稿件来源渠道有可能多种多样,有些是地方台上传,有些是现场记者回传,有些是通讯员上传,甚至是网友、网站论坛信息,也有可能是电子邮件、网页,视频和语音。编辑、值班终审人员更多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勃发的必要性,主持人无法苛求他们如往常一样对于词句中有更多的斟酌,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稿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