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
网络语言的风靡是新意迭出还是汉语危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滋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语言形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渐渐流行起来,并且传播速度极快,波及人群广泛,大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小到四五岁的幼儿,都能从嘴里蹦出一两句网络流行语。诚然,网络语言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同时对我国年青一代的汉字语言习惯,带来了深远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传统媒体以及书刊。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赵鹏老师,按照现代汉语规范,针对2014年度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大概的分析,并进行了总结:“不作死就不会死”“有钱,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第一次看到这样用语的人,如果没有介绍或例子,根本不懂它们的意思。再如“何弃疗”“画美不看”“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这些打破语法常规而拆词添词重新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明显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另外,赵鹏老师还对”十动然拒“这样的词语进行了研究,他分析到:”这种把一句话压成四个字的‘成语’形式,本身构词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得牵强、生硬、别扭。而且原本只是在网络上使用的这些词已经进入到现实生活,电视媒体也开始频繁使用,学生在作文中大量添加,让家长和老师十分担忧。
不可否认,汉语博大精深,网络语言也只是汉语的一种形式,时代造就了这种发展创新,并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网络语言抓住了当代社会中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现象,迎合了社会大部分阶层的心理,在不同的一些生活圈子里,它用自身带有的贴合性让社会大众所接受。
但是,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既然它属于汉语体系,就理应纳入汉语管理,并遵循汉语语言规则。正如对待一个人,我们尊重他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做文化的进步。
如“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言,是新事物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理应得到保护,但诸如“屌丝”“绿茶婊”等网络语言,虽然采用了发展、谐音等伪装,但是其粗鄙的含义和用词依然不能改变其低俗的本质。所以,民众在使用网络语言上理应有所选择,媒体在语言传播上更应慎重,不能图一时的热闹和所谓的“时尚”而一味附和,随潮流而舞。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赵老师还特别强调:青少儿在训练普通话与口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严谨、规范的课程要求自己,不要随意使用粗俗的网络语言。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如发现学生有这种网络语言的出现,要立即制止并纠正。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处于语言体系正在建成的青少年将失去对文字规则、优美的信仰,而落入文化媚俗的泥潭。
语言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纳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所以,面对网络语言,不要只看一方面,要“择其优者而用之”,做到“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