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5]
语言博士李赫宇:谈谈普通话的推广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产生着重要影响。1955年10月,在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学者的推动下,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定义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将它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
如今,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已经经历了60个春秋,在这样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关键节点,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的李赫宇博士对普通话的推广有许多新的认识,他认为:普通话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全民交流工具,但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保护地方语言的意识也在觉醒。这给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讲普通话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各民族的生活中,使其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使用,是当下语言文字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何为”普通话推广“?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语言的定型,这其中包括发声的音高、音调及发音位置角度等;语言的定性,即语言本质与规范判定;语言的定量,包括说话的气流强弱、长短和快慢等;最后是语言的定向,它是指发展趋向与目标的过程。普通话的推广(”推普“)最主要的是立足于国家政令的基础,依照普通话的标准化参照系数与体系,借助人的语言学习及模仿功能,形成语音、语调乃至语流节奏的一整套统一标准化规范,进而不断扩大规范遵守的施行范围。
在推广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它存在的本质目的与根本意义就是传递与接收信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在双向互动中才能实现它的功能与意义。其次要明确对语言的定型、定性、定量和定向,必然是一个相互合作、交互运动的过程。
1 普通话推广,仍旧面临重重困难
现在大多数人在学习普通话之前都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自我语言体系或正处于建构自我语言体系的阶段,这期间要接受并学习一种区别于自我语言习惯的“新”语言,在发音方式、语流节奏等接受与习得过程中会具有客观难度与主观阻力。这便成为普通话推广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问题。
另外,因为学习者的故乡情结或地域文化很深,使得自己在学习新的语言习惯上产生排斥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还有的学习者由于接触到的由于目前深处的环境影响,或语言的缺失导致已经“学会”的普通话逐渐淡忘,又可能因为普通话教育培训的水平过低,未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普通话基本技术而影响成绩。
最后,普通话在某一地区并不是交际用语的话,使用者会形成惯性思维,会很平常地使用地区语言作为交际用语,并且,现如今的普通话考级,慢慢衍变成为只是需要最后的“考级证书”而不是真正看重普通话培训的过程,这样的功利性认识和做法,个人和考试机构必须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协商与共进,完成测试功利目的与推普长久时效的双赢。
因此,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这样的使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实现。所以,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认为必须将我国的“推普力量”与“推普对象”完美结合起来,在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相互协商、交流、进退、改善的对抗与合作的互动,这样,客观推普的意义就表露出来了:以人为本的生命指向、双向交流互动。
2 普通话教学,有的放矢方见成效
普通话的教学与训练具有推进普通话推行、辅佐测试以进步普通话水平的两层含义。教学训练具有现场性、直面性、直接性、即时性等特色,更强调在真正的教与学的互动中纠错调整。教学的进程便是面对面的双向互动的进程,是人与人的直接照面、情感与心理的直接对话。没有动态和谐的交互运动,便无法形成流畅有效的教育进程。学生在互动进程中把握言语的特色并及时现场运用,老师在现场教学进程中完成教学使命并对于学生特色及疑问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导。只有这么,言语才能在不断地传输、模仿、操练以及纠正的进程中逐步熟练把握。
现在社会上的普通话培训教学机制中,常常是开设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班教学模式,并且培训课时最多两到三次,这种短期化、集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并没有成为强化推普的有效武器,也没有让受训者得到更好的普通话学习和收益。
3 回归语言的真实原貌
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是表述者与声音同时作用的结果。从发声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完善,以及人类本位意识和社会性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在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
在后现代的网络化社会中,语言的功能逐渐丧失,渐渐被微信、QQ等社交软件所替代。在青少年人群中,朋友之间不见面,单纯依靠网络文字交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语言功能的退化、现场式的基本人际交流的减少乃至逃避,使得新世纪的年轻人对人的综合认知、大脑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没有朋友间的交流,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累积,很容易出现青少年心理上的疾病,也会影响青少年面对他人、调谐自我、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推普过程中以人为本、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以让人们的语言交流减少在电子科技时代日益增多的“虚拟度”与“冷漠感”,让符合人类原初本性的面对面的语言成为更加完善的、更具互动性与在场感的现代社会交流工具。
“行之不得,退而思也;思之不得,勉而教也;知行合一,广而成也”。普通话的推广与不断地实现,依托于严谨有序的普通话教学,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试,更加依存于合乎“人本关怀与双向交流互动”的操作标准及具体实践。这样才能收获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