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谈普通话测试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影响
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为纪念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开展20周年,发表了一篇《二十载谱就华章 新起点再创辉煌》的文章。文章主要通过回顾20年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历程,展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利益;并通过这种成果对今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展望。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的老师称,学习和研究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从事青少儿普通话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摘要:
推广普通话,是建国以来国家基本的语言政策。1994年启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需求,继承20世纪50年代以来推普工作经验,贯彻宪法要求,落实“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推普方针的创新性举措。它以可计量的方式,检验人们掌握普通话的水平和普通话普及的程度,制度性地保障了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推普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来发挥巨大作用
语言能力“助推”作用明显,成为普及普通话、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项基本措施。测试等级证书与特定职业资格相联系,既保障了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同时有效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进而为全社会的普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语言国情统计表明,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全国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从50%多提升到70%多,这正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高速发展期,大规模、制度化的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接受测试,对提升国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规范意识、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功不可没。
测试法制化、规范化成绩显著,促进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发展。2000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法律地位,此后全国相继出台与法律实施相配套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30个,教育部、国家语委先后制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规章、文件20余种,提升了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基地、队伍凝聚作用突出,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人才保障。测试推动了测试实施机构的建立,目前全国已形成国家、省、地市(高校)三级测试网络,基层测试站点达1200多个,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构筑了重要基地。
科研工作成绩可喜,提升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测试现代化、信息化令人瞩目,计算机辅助测试已在全国31个省份试点,“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资源网”、“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资源中心”开通使用。科研为测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提高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文化浸润功能潜移默化,增强了中华语言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对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在民族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社区,这种语言文化的浸润功能尤为突出。国家测试实施机构先后与港澳台1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累计为港澳台培训普通话师资近1200人次、测试员130多名,测试约10万人次;还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机构合作开展培训测试。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下一步发展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日益彰显,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效促进了人际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繁荣,为生产要素流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极大增进了亿万人民的福祉。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直面目前能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人多数普通话水平并不高、还有30%即4亿人口不掌握普通话这一语言国情,将自身的改革发展问题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思考,放到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过程中去管理,放到扎实落实《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中去谋划,放到大力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核心任务中去推进,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文章最后指出,接下来要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为增强国家语言文化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计划和憧憬对我们的青少儿普通话考级培训工作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我们要步调一致,紧密契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政策,为提高青少儿普通话水平而不断努力。